邁入第12年的職業婦女生涯,快速簡單完成每日家務,享受舒適家居生活,是我私人生活首要之務。
回想剛開始與先生組成家庭,彼此磨合好久,至今也仍然持續為著家務該怎麼安排培養默契,隨著家庭成員增加、搬家等等,越來越能體會屬於我們家庭,最需要的家務重點—就是不要做太多家務。
在這期間偶然在圖書館發現《家事斷捨離》這本書,綜觀我讀過的家務整理書籍,可列為我的家務重量級參考書,這本書由作者山下英子,也是斷捨離概念提倡的始祖,以自己家事處理,讓讀者了解斷捨離的真正意義,是一本易讀、簡潔又明確的書籍,讓初步認識斷捨離的人可以照著書中的拆解步驟(拆解細部內容在下一篇Part2),慢慢體會家事在流程中逐漸簡化的過程中,獲得的益處。
為什麼要家事斷捨離呢?
終究一句話「生命短暫,要把時間留給美好的人事物」,家事常常是需要每天做,不會很有趣,而且耗費時間和體力,但不做的話,就沒有乾淨的衣服穿、沒有舒適的環境居住,所以如何把處理家事的時間縮減到最少,得以掌控更多可以分配的時間。
該如何做到家事斷捨離,我提出自己比較有感觸的3個重點:減少物品、捨棄內疚情緒、不落入總合型家事陷阱。
1、減少物品:不需要持有多到需要標籤機分類收納的物品
我有一台標籤機,算是滿常使用,過去在收納和管理上,耗費許多時間,有些物品不常用到的頻率,是根本就會忘記物品存在,就算是用收納品和標籤機分類收好,也只是佔掉空間,花費體力在移動清潔管理,最根本的就是減少家中不需要物品進入家中,並且持續地以總量管制數量。
作者認為強調「收納」不要落入整理的迷思,把冗物放回標籤分類的收納品中,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,既然是家中不需要的東西,就該勇敢捨棄,而不是堆放家中某個角落,等待著某一天可能會用到,或許這天根本不會到來,擁有的物品數量適當,容易管理,擺放以一目瞭然為原則,根本不需使用標籤機來分類。「收納過多」就像是精湛的垃圾掩埋術,對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我們即將迎接2寶,且年過四十,明顯
2、捨棄內疚情緒:從完美主義走向完成主義
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是:「不費時耗工、簡單完成,讓人既愉快又有趣地作家事。」
讓所有人從盡善盡美中解放,還記得第一胎我發下宏願,要成為一個完美媽媽,像是想從過去破裂原生家庭中得到「教訓」,不要成為讓家庭或是孩子的負擔,一路上這樣戰戰兢兢地努力著,不知不覺在職場、育兒、家庭不同的角色互換中,累積許多壓力,沒有成為一個好媽媽,反而變成一個過度緊張、充滿負面思想且甚麼都作不好的憂鬱母親,家中關係也一度相當緊繃,即將迎來二寶,我捨棄事事親力親為沒有作好就內疚的自己,讓自己好好偷懶,享受跟家人或自己獨處的時光。
圍繞著三餐打轉的生活,也可以適時捨棄,周末我們喜歡去外面早餐店用餐,接著投向大山大海之中,接著去不同的小鎮體驗當地的美食,在日常的飲食也越顯簡單,家中有發育期的孩子,油炸或是要燉煮多時的就免去,利用氣炸鍋、微波爐等家電,同時處理多樣菜色,減少烹飪的時間。
不再囤積大量食材,從家中走到超市步行約3分鐘的距離,過去總想著某天就把單周需要的生鮮蔬果都準備好,隨時煮的時候永遠有菜可以備用,實際執行發現,一周間可能某天同事聚餐、家人聚餐或是根本就不想吃家中存放的菜色,食材在冰箱裡逐漸腐敗失鮮,最後難逃被丟棄的命運,實在是浪費食物浪費金錢;書中提到遷就冰箱內的食材去製作餐點,與人性相違背,在飲食上除了營養攝取外,享受美食也是人生美好的事情之一,應聽從身體的需求,安排想要吃的餐點才對。
3、不落入總和型家事陷阱:先作一點更省時間
捨棄填滿想法,累積著一定數量才做的家事,讓心裡的負擔更加沈重,像我們一家三口的換洗衣服,每天洗曬跟累積了3天滿滿一桶後再洗,
家中的回收塑膠箱有2個堆疊在後院,是需要用最大號的透明垃圾袋,而回收的日子是1週2次,
家事「當下就作」、「馬上做」只需要花費5分鐘,
捨棄「小錢節省」卻耗費更多時間和體力的家事,曾經為了丟棄舊床單,心裡深受「浪費」的內疚感,花大筆時間把床單剪成小片,獲得一堆不吸油或水的布料,把珍貴的時間通通浪費掉,時間與精力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資源,得不償失。
主婦心得:設計得宜的家事可以讓生活更舒適
自從認真地理解《家事斷捨離》真諦,不再被「認真作家事」綁架,將那些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一切捨棄,呈現最純粹的自己,將寶貴的時間留給家人和自己,是我近來最大的收穫。對於工作和生活都非常忙碌的現代人來說,管理適當的物品,每天花短短的15分鐘,一邊吸收資訊一邊將家事打理好,我並非是天性將打掃整理當作樂趣的人,能夠一天到晚窩著看書或是與家人散步在田間,說著天馬行空的故事,才是我最喜歡的事情,家事就斷捨離吧!